...

我的小天使

  
       蘆葦一直有個傳統,那就是大家抽小主人的活動,然後小天使要對小主人噓寒問暖一翻,卻不能透露給對方知道,在此期間,是很難被猜到誰是自己的小天使…在揭露之前,大家收到關心的感覺,一定是溫暖又開心的。而我最想要的禮物,也許再也不能實現了…

  他是「大寶」,我的學生,他在行動上需要被高度支持,移位時需要助行器輔助,因為身型關係致使他總是仰望著天空,他沒有口語能力,但有著可以和人溝通的互動技巧,一個眼神,一個手語,都是在和他互動過程中,慢慢建立起的默契,而我也深深地相信能一直陪著他成長。

  在一天的早晨,接到大寶爸爸的通知,他因心肌衰竭於前一晚的晚上去世了!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事情,完全不敢置信也無任何的準備,電話中爸爸的話一直迴盪在我心裡,當我要告訴行政人員日後校車不用接大寶了、告訴班上成員為什麼大寶不會再來了、甚至是要收拾他的物品…所有面對他離去的事實,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自己內心世界。

  少了大寶的這段期間,心裡有點空虛、有些落寞,當然更是想念他…同事們跟我說,他選擇最沒有負擔,也最安詳的方式離開,所以應該要祝福他…

  但遺憾的是,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教他,好多地方沒帶他去…面對熟悉的環境,還是可以感覺到他曾經在這裡的痕跡,那些曾經做過的事情…

  之後我參加大寶的告別式,帶著同學一起製作的卡片,上面有滿滿的祝福和想念,看著堅強的父母、妹妹,我確信不已,大家都是愛著大寶的,對大寶的愛一天都沒有少過!

      在大寶過世之後,看到家人的不捨,也看到家人對大寶的重視,爸爸回憶和大寶的點點滴滴,也因為大寶放棄人生的理想與機會,凡事以照顧大寶為首要考量,雖然有萬般不捨但爸爸強忍悲傷釋懷的說:「以前我都是為了他而活,現在我可以走自己的路了」。人生有許多的歡樂,也會有悲傷的情緒,但…縱使不捨,人生仍得過下去,意念一轉,爸爸重新規劃了下半輩子的人生得以重新啟航。雖然大寶回不來了,可是他曾經在這裡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,大寶現在帶著我們的祈福成為了小天使,守著我們的身邊,每天看顧我們的生活,整頓好心情的我們也帶著回憶與其他的服務使用者繼續邁步走下去!

文/成人組教保員 蘇學良


努力的步履 燦爛的笑容:一位早產兒接受早療的歷程


每次到**幼兒園上課時,就能立即看見一位走路蹣跚,滿面笑容且美麗的小女孩向我走來,此時心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滿足和甜美……她就是小朋友喜歡幫助的妍妍。

妍妍在母親腹中27週就迫不及待的來到這個世界,因為發展不夠成熟,故住進保溫箱,接受肺動脈導管手術和呼吸插管,醫療介入讓妍妍幼小的心對人失去了信任感。記得妍妍1歲4個月時,生理狀況穩定後,開始接受中心的早療到宅服務,當時會側翻,匍匐爬行時,兩隻腳伸直併在一起,像飛機尾巴一樣翹離地面;只要離開媽媽懷抱就會哭,我ㄧ接近她,她就會用力哭到臉色發紫!為了不讓她哭,媽媽只能抱在懷中上課,我則指導媽媽做動作和拿她喜歡的物品來接近她。

歷經了一年的努力,妍妍能雙手扶物側走5-7步了,並可推動學步車向前行走。媽媽離開前做事先的預告後,也能暫時分開約1分鐘。知道妍妍適應人和環境比較慢,早療服務方式開始改變-

(1)請媽媽帶妍妍至中心學前班部分時段融合上課
剛開始媽媽也一起上課,後來只有妍妍在班級上課。
(2)增加與同儕的互動
請媽媽帶妍妍到同儕家中上課,示範教學後,兩位媽媽再指導自己的孩子;後來兩位媽媽交換指導孩子,並引導孩子互動。

終於100年1月妍妍順利就讀幼兒園。從在教室內高跪移位、扶物或扶牆壁走到廁所完成如廁,至今能獨立的走一段路。最讓我感動的是最近一次家長會時,我像往常一樣擔心妍妍與不認識的老師和同儕在教室內會不安而哭;出乎意料的是,當我去教室看她的時候,她笑笑的看著我說:「王老師,媽媽、爸爸開完會沒?」。照顧的老師也表示妍妍表現非常好,有和同儕一起玩,還幫助老師擦桌子。

妍妍一路走來,跌了成千上萬次的跤,但沒哭泣過;每次跌倒後都會笑笑地看著我,感受到她那不屈不饒的精神,我也故作堅強地說:「妍妍自己站起來」……

我相信未來的路,就像她學走路一樣,會越來越平穩,越來越順暢,就像她那燦爛的笑容,充滿著陽光!!

~讓慢飛天使在熱忱與專業的服務中獲得尊重與成長~
         文/早療教保員  王 戟      

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

       剛開始進入個管的日子,接觸到了陳阿姨與吳先生,陳阿姨患有帕金森氏症,狀況時好時壞,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,常常只能躺在床上不良於行,因此陳阿姨對自己的身體感到非常擔心,吳先生是陳阿姨的長子,其為智能障礙重度的身障者,在就服員的輔導下有穩定的工作,雇主體諒陳先生為家中事務的主責者,協助將陳先生休假日,排定於陳阿姨需回診就醫的日子,使陳阿姨可穩定就醫。從服務的過程中,我開始慢慢瞭解到家中的生活狀況,陳阿姨因為擔心吃太多藥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,常常在自己身體狀況好的時候自行停藥,且白天吳先生外出工作時,陳阿姨多以餅乾、零食果腹,導致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,陳阿姨也因此常於醫院及家中兩頭跑,也造成吳先生照顧上負擔、身心理上的疲累。

      在介入服務看見需求後,透過與陳阿姨及吳先生討論,連結居家服務、慈濟基金會及復康巴士資源進入家中,協助整理家中環境、督促及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、復康巴士使用,但在服務提供一段時間後,卻發現陳阿姨及吳先生偶會出現資源依賴狀況,期待所遇問題都可以完全被資源予以滿足,但我們知道問題有其需求性,資源也有其限制性,所以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指導與學習,增進陳阿姨及吳先生發展問題解決能力;雖然我們看見,這樣的家庭看似相當辛苦,在初接案時也會因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皆為障礙者而產生無助感,該如何對家庭著手施力點而遲疑?但在社工人員的努力及服務對象也願意改變的狀況下,我們確實看見了不一樣。

     做人的服務就是這麼的奇妙,初期開始看見的或許都是解決不完的問題,排除不完的內外在障礙,但在尚未執行的狀況下,都不會有個絕對,只要願意任何的改變都是有可能性。


文/成人個管員  林婉綉